小确幸是什么意思(小确幸的解释)

“小确幸”是台湾地区当代普通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,英文是small happiness,意思是:微小而确切的幸福,来自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。

村上春树在他的一篇散文《兰格汉斯岛的午后》中写到:

“抽屉里塞满了折叠整齐卷好的干净内裤,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确切的幸福之一吗?”

后来他的另一篇散文《寻找旋涡猫的方法》一书中,村上春树则觉得:

“生活中为了发现‘小确幸’(小而确实的幸福),或多或少是需要有自我约束那类玩意儿的。好比是剧烈运动后喝的冰镇透了的啤酒……如果没有这种‘小确幸’的人生,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。”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从这些散文中,我们发现“小确幸”其实就是生活当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,比如加完班后回家洗一个热水澡,大夏天的来一杯冰奶茶或者冰镇西瓜,寒冷冬日围在炉火旁边烤火等等,这些幸福感不同于大成就、大抱负、大事业,它既微小,又容易获得。

小确幸价值观首先流行于日本,随后流入台湾地区,在台湾地区大放光彩。在日本流行,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。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二战后,日本经济高速发展,不过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日本经济泡沫破裂,从90年代开始长期处于经济不景气之下,中产阶级分崩离析,贫富差距拉大,阶层固化严重,整体步入低欲望社会,青年世代开始“下流化”。

“继续追求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、追求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便失去了价值,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的生活、最合适的消费,这种新的价值观已经渐露端倪。”

而“小确幸”这种价值观,或者说生活方式从日本流传到了台湾地区,并且在台湾地区大放光彩,说明台湾地区也有着相同的社会问题。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曾经网上流传一个很流行的段子,一个台湾网友写的:

“我其实不贪心,只要有个稳定的工作、工作轻松、不要压力太大、薪水够用、平常可以做自己的事情,一年能出国一次,这样就够了。我的人生并不求升官,也不期望大发财,甚至不想当管理职,只要能自在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即可。这样的愿望应该很容易?有什么好方法能让我一直过这样平凡的人生呢?”

这个段子其实是台湾地区民众当下主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,而这个段子是典型的“小确幸”心态。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小确幸背后的实质:

一是台湾地区社会结构的不公平和经济低迷。

目前台湾地区经济低迷,失业率高涨,低起薪,薪资冻涨,超时加班严重。同时,社会贫富差距日益严峻,阶级差距不断扩大,阶层固化,高房价、通胀、物价上涨,社会撕裂。都市生存压力大,整个台湾社会弥漫着抱怨、不满的气氛,甚至有些人开始焦虑抑郁。充满了厌世的情绪,只有“小确幸”才能让生活继续走下去。

台湾经济在经历90年代的高速发展之后,已经进入到了低增长的阶段,阶层固化、贫困化使得下层民众与上升无望,产生不满,对于未来充满悲观,穷忙族、厌世代、崩世代等词汇就传达了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很多人再也无法像经济飞速发展时那样,充满了开拓者的大视野与强烈的上升欲望,而只能满足于“小小的”幸福。即便是创业,也是选择小创业,并不是为了盈利和资本最大化。

二是台湾地区政治、权力不平等,社会公平正义被侵蚀。

“小确幸”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台湾民众对社会不公平正义的无声抵抗,面对权力不对等的阶级与世代压迫,民众只能以小而轻的行动策略去进行抵抗和改变。

流行于台湾地区的“小确幸”,反映了台湾地区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

同时,台湾地区政治团体林立,互相倾轧,社会内耗不断加重,市民失去社会归属感。“小确幸”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社会,寻求自我安慰的生活方式。

三是后工业时代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享乐主义盛行。

后工业化社会时代,物质极大地丰富,民众消费逐渐由满足生活与安全需要的消费偏向于享受型消费。“后物质主义”以追求当前实在的生活和个人微小的梦想为目标。

总之,小确幸在台湾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,与其说“小确幸”是台湾市民的生活追求与易满足的心态呈现,不如说是市民群体集体焦虑与悲观的真实写照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苟探长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ongtimes.com/12580.html